展会倒计时
[ ]

新闻中心

原创|变形监测行业为什么做不好?难道仅仅是因为单价低?

路、桥、隧、房建、水利等基础设施施工行业是否会持续低迷我不确定,但是,变形监测行业我觉得是可以一直存在的,因为这牵涉到“安全”二字,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只要牵涉到“安全”,那就是红线,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当然,我这里所致的“安全”,不仅仅是指施工过程中人生的安全,还包括结构物的安全,如桥梁本身的结构安全、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等等,所以,我坚信在变形监测、检测行业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

变形监测行业为什么做不好?难道仅仅是因为单价低?这是老马(微信公众号:测量老马)从深圳工程测量年会回来后一直在思考的,我觉得,不一定。

先讲一个案例:

滑动看完整内容↓

前几天遇到一个搞监测的兄弟,他主要是做施工中的高速公路高边坡第三方监测,监测进场两年,常驻3个人在工地现场,我问他最近在那个高速公路项目怎么样,他说:“日常质安站的检查又多,虽然是中字头央企项目部,两年了项目部还只付了20万,做不下去,退场了。”
这是做路桥第三方监测真实状况,问了单价其实并不低,只是付款比较慢,这种第三方监测一般都是和施工单位签合同,回款其实比较难。但我要说的是,如果单价不低那就可以干,至于回款难,这个一是在于现场监测人员你本身就要经常与项目部主动沟通,二是公司领导要主动出击协调回款事宜。
几个亿的施工项目,一百多万的监测款其实肯定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有效沟通”,这种沟通也绝不仅仅限于项目部,还有业主,而且合同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央企也不会差你这点钱。再者,能拿到这种第三方项目,和业主及上层关系就不说了,不至于到退场的地步,后面回款怎么办?


 单价真的很低?

单价真正低的,是有些内地城市房建项目的第三方监测那个价格真的低的噶卵哒,三折、甚至二折都有,几经转手,还搞个卵。这种监测,每天一台宇宙神车拉着四五个人,每个项目拍个照走人,回来就编报告,你还指望啥价格?给高价让你编数据变得更像一点?没道理嘛。

长沙有些甲级单位,一种是专门出卖资质、只收管理费的,这种单位去做监测你觉得做得好?单价不管高低,你的沟通费少的了?最终都是出一些纸质报告而已。另外一种就是单位员工私自接了项目,给单位交点管理费,然后自己带一帮人做,或者干脆卖给别的私人老板,甲级单位就审查一下方案、报告而已,但是监测工作,你坐在家里能够审查出来那还是要点水平的。

这些城市的基坑监测,可能还没有上监管平台,即便上了,也是内业在PC端每日上传数据罢了,测都不需要测,搞定监理、业主和安监站就可以了,项目部也不指望你测出什么变形来,免得影响他施工进度,对于这种项目,基坑塌不塌就看你的运气。

2023年,老马在张官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高边坡施工监测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以前有位大学教授说:“我看了下,这个基坑不会出什么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首先断定基坑不会出事,所以也无需认真监测了。但是,我一般搞监测是反着来:我首先认为这个基坑可能会出事,如果要出事是哪个部位、什么时间最容易出事,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

这两种思路对实际工作指导有很大区别。

所以,总的来说,内地城市的基坑第三方监测单价的确很低,但都是自己造成的,人家甲方合同上出的费用并不少但是,自动化监测、大坝监测、桥梁监测的单价肯定不低,而且利润很高,主要是前期设备投入。

 单价低为什么还要做?

不管单价多么低,老板还是赚钱,只是赚钱与暴利的区别而已,因为反正都是小基坑、小边坡,首先判定不会出什么事,所以老板也不需要请有水平的厉害角色来做事,这就是大家在一线监测工资普遍比较低、也学不到东西的真正原因,因为自上而下,都是“忽悠”二字。

再次劝告大家:刚毕业的小伙子,千万别去干监测、房产测绘、地籍测绘、检测这类行业,否则你迟早会后悔。

2022年,老马拍摄某单位某项目第三方监测

 单价高就能做好?

老马公众号关于监测的文章后面大都有粉丝留言:现在都是自动化监测了,人工监测少了。这不全面,我们要全面的来行业的现状,自动化监测是不少,但人工监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导。而且,重点是自动化监测如果你搞的好,不一定能搞自动化,反之,如果人工监测搞得好,自动话监测一定搞得好。

这就好比全站仪一样,手动的仪器你熟练操作,难道还怕一台ATR不会玩?手动档的汽车开熟了你难道还怕自动把刹车当油门踩?

老马(微信公众号:测量老马)前段时间和“***APP”(专业监测软件)开发者聊了不少的天,尤其是对监测行业,这些开发者都是**毕业的,业余时间开发这个app,我有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对于大坝、涉铁、桥梁等精密的变形监测,不管多么牛逼的监测软件,也不管你采用多么高端的机器人自动化监测,都无法代人工的技术,软件只能解决你数据采集、传输、计算的问题,而无法解决你的精度问题。

因为,我始终认为,不管是人工还是自动化监测,这项工作的重点有两点:一是前期的方案制定,二是数据的后处理。

2023年,老马在祁阳钢栈桥运营监测

对于前期的方案制定,我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项目,都需要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实际地形条件、仪器设备、监测频率、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且不一定相同的方法,这一点,是任何软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老马(微信公众号:测量老马)我想是有发言权的,这么多网友、粉丝就变形监测方面所咨询的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了。

那对于数据的后处理,老马参加各种测绘仪器展会和学术交流会也看过不少的软件,我的结论是:软件只是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处理方式,对于因不同的项目而即便采用相同的测量方法,也没有哪一个软件能够开发出一种通用性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吗?不可能的,软件开发者怎么可能知道哪种方法最好?所以,对于我来说,监测行业从业十余年,对于任何一个新的监测项目,一定是采用手工excel进行数据处理是最便利的。

这一点,从本次深圳年会听了武测黄声享教授一篇关于大坝监测温度场建立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大坝、桥梁、高边坡等精密测量需要解决的,重点是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如果你是采用全站仪观测,测距你需要解决温度的问题,三角高程你需要解决大气折光的问题。

别告诉我你把温度计放全站仪附近的铁皮柜子里


好像扯远跑题了,现在一般很少写文章,动笔就犹如滔滔之水停不下来。

单价低,大概率做不好监测工作,但是单价高就一定能做好吗?我觉得不一定。

为什么?

打个比方:你水平比较高,让你去外业测量,你难道会因为单价低就估计测不准?还是因为单价高就测准一点?大概率不会,而且,即便这个项目给你很高的单价,你的技术水平一下子就变得相应的很高了?大概率也不会。

监测这玩意,就老马看的一些书籍、教材总结下来,这全部都需要你自己在实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总结出来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教材和书上你也学不到,你真的掌握了,那去监测一个项目,你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与单价无关。

至于特大桥无论施工期还是运营期监测中的测量工作,第三方单位做的还行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要做好工程变形监测,要懂施工测量、懂精密测量、变形监测,施工单位的放样为主一般都做不好,第三方的单位一般重理论轻现场问题解决手段,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