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倒计时
[ ]

新闻中心

就广东梅大高速事故谈几点路基检测的看法

1.是路面塌陷还是路基坍塌?

按最新新华社消息,202451日凌晨210分左右梅大高速公路发生路面塌方灾害,已经导致36人死亡,多人受伤。确实是交通领域比较惨重的事故。具体事故原因我们不是业内专业人士不敢冒然发表看法,但是对于媒体统一口径的路面塌方的说法有些保留意见,从新闻影像上来看,应该是路基塌方。坍塌的路基属于高填方路段,施工过程中已经做过护坡处理,坍塌段好像在治理过的路基与没有治理过路基的交界处。填方路基的土质如何?设计上有没有相关考虑和应对措施?施工工艺是否做到位等等,均须待专家组定论。

2.边坡监测系统能否避免此类事故发生?

有些自媒体提到了滑坡监测系统,认为应该安装此类系统避免此类事故发生。有没有道理?应该是有的!滑坡是公路工程上的一种灾害,不同类型滑坡的发生机理是不同的。有的滑坡瞬间发生,即便安装了监测系统,也难以做到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的滑坡发育相对缓慢,如果安装监测系统,提前足够时间能够发现预判,那么监测系统能够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发生事故的路基属于高速公路建设红线之内的工程,最为根本的预防是在建设阶段把路基治理措施做到位做扎实。或通过检测或监测系统发现病害后采取及时的整治措施。

2.边坡治理的主体方是哪家?

事实上红线之外的滑坡也能够对公路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对路域之外的灾害性滑坡进行监测,出资主体是公路建设方还是自然国土部门?这个至今我们还不太清楚。有次在北京某区参加一个评审会,该区业主单位提到他们管辖的道路两侧大大小小170多处可能的滑坡灾害。路域两侧滑坡灾害,治理主体方是公路管理部门还是国土资源部门?

3.路基检测在实践中是否能够做到位?

高速公路检测包括路面检测(路面破损平整度构造深度等、抗滑系数和弯沉),路基检测和附属设施检测。在工程实践中,是否重视路面而对路基检测精细化程度不足?这只是猜测,具体如何不详。我们国家有针对公路的国检措施,交通运输部亲自主抓,对每个省道路进行抽检,根据抽检情况对每个省的道路养护情况进行评分考核。每年国检各个省份高度重视,路基在国家级检查中的权重有多高?是否对路基进行抽检检查?具体不详!

笔者做过高速公路现场路基检查。有几点检测实施过程中不便利之处跟同行分享。

1)路基检查没有啥好的设备,基本上靠人工。有的高陡边坡靠走路上下真的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植被和灌木茂密的路基,检查人员甚至无法全部到达。

2)我们检查时候有一辆交通车辆,高架桥路段或者较低填方路段就开车过去,减少检查人员步行负担。需要检查路基就把车辆停靠在紧急停车带上。上路作业车辆报批的时候,要求停车后摆放一大溜锥标,大概需要摆放至少150米。说真的,实践中很难做到,为此我们检测中受到过多次处罚。这种两难困境不知道同行没有遇到过?

3)我们也尝试用无人机检查,结合倾斜摄影技术。第一无人机飞行检测需要报批,第二事先需要大量的图片对识别软件进行训练,第三实施成本不低,有时候甚至高于业主给的检测费。

4.探地雷达检测是否可行

城市道路使用探地雷达检测路面脱空,以提前预测路面塌陷事故。探地雷达能否用于公路路面下脱空检测?第一、公路路面脱空病害发生概率有多高?如果发生概率很小,脱空检测的效益如何?第二、探地雷达检测时候行走速度很慢,如何保障检测作业时候的安全?我们见到过有些地区采取封道措施来保障雷达检测的作业安全性,如此检测方式针对全部道路是否可行?

5.卫星inSAR技术监测路基病害是否可用?

确实有些国家用卫星inSAR技术对高速公路路面沉降进行监测。路面沉降确实也能够反映一些路面或路基病害情况。第一、inSAR卫星地面沉降监测适合较大范围空间,在平面上道路是线状构造物,卫星图像资源有些浪费。如果跟路面和周边滑坡一起监测,效益会更好。第二、inSAR沉降监测时间间隔较长,两次监测之间至少15天以上,有些卫星资源匿乏地区时间间隔更长。难以对即将发生的病害做到及时预警。第三、卫星沉降监测的精度问题。提供inSAR服务的机构都号称做到毫米级,但是有的说毫米级是1mm,有的说是不到10mm都叫毫米级。沉降观测精度与可获取卫星资源,与地面反射条件,与inSAR服务商技术能力都有关系。总的来看,inSAR适合对大范围地理空间内道路和滑坡进行全域监测,减少监测频次,主要用于潜在灾害的筛查。然后,将筛查出来的工点有针对性地安装监测系统。

6.PPP模式投资建设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

PPP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有没有存在建设期过度提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利润的可能性?我们遇到过此类情况,PPP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跟政府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相比,对于路域灾害处置投入上相对不那么充足。

还有就是PPP类高速,养护期的投入机制如何保障?有的业主单位对检测、养护和维修预算一压再压,搞得分包商都不太敢去投标。

为此,我们曾经给某部委提过建议,如下:

及早制定标准,设立社会投资高速公路移交时最低技术状况要求。鉴于最近几年新建高速公路中PPP模式占比较高,应进行调查研究论证,制定高速特许经营期结束移交时的最低技术状况要求,从而确保特许经营期间桥梁投资运营单位针对高速养护管理资源的投入水平

7.高速公路保洁人员是否可以充分利用?

我们做路基检查是否发现路侧有多名保洁人员。如果每条高速都有保洁人员,是否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增加些劳务费用,在实施保洁作业时候发现异常的边坡和附属设施就用手机拍照传给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