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 10 月大湾区交通创新论坛:聚焦基础设施检测预警与智能管养前沿
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张与人们出行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保障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重中之重。今年 10 月 28 - 29 日,2025 大湾区交通数字化转型与交通安全发展创新论坛将在大湾区清远盛大召开,其中基础设施检测预警、路网监测检测、智能道路巡检、桥梁防撞系统及检测、公路数字化勘测、轻量化巡检、路基路面勘察等相关前沿技术与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议题。
如今,我国公路总里程已突破 500 万公里,规模庞大的路网承载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然而,长期的使用、自然环境侵蚀以及交通流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公路基础设施面临诸多病害威胁。传统的检测与管养手段依赖人工巡检,效率低下且主观性强,难以做到对病害的及时发现与精准预警。据不完全统计,因道路病害未能及时处理导致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因此,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公路基础设施检测预警与智能管养的升级迫在眉睫。
论坛期间,基础设施检测预警技术将成为探讨热点。基于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在这一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公路桥梁、隧道、路基等关键部位安装各类传感器,如应变片、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等,能够实时采集结构的应力、应变、振动、位移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精准判断基础设施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能立即自动预警。
路网监测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对大范围路网的宏观监测。卫星遥感图像能够清晰呈现路网的整体布局、路面状况以及周边环境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能及时发现路网中出现的病害区域、道路改扩建情况等。航空摄影测量则可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结合三维建模技术,生成逼真的路网三维模型,为路网监测与管理提供更直观、详细的信息。在某省的路网监测项目中,运用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技术,对全省高速公路进行定期监测,发现病害的效率相比传统人工巡查提高了数倍,且能够提前发现一些隐蔽性病害,为及时养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能道路巡检作为提升道路养护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上海等地已投入使用基于 “北斗 + AI” 的道路智能巡检机器人,这类机器人集成了北斗时空智能、地理信息采集、AI 大模型等技术,可在道路上自主行驶,对路面裂缝、坑槽、沉陷、积水等病害以及道路沿线设施的损坏情况进行智能识别。其定位精度达到车道级,巡检速度可达 80 公里 / 时,能实时计算病害面积和长度,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优于 90%。与传统人工巡检相比,智能巡检机器人效率提升近一倍,且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巡检的安全风险。发现问题后,机器人自动上报至平台,专业技术工程师快速校核后,通常能够在 3 - 12 小时内将道路病害问题修复,保障道路行车安全。目前,此类智能巡检机器人已陆续在上海、成都、珠海等多个城市开展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桥梁防撞系统及检测技术关乎桥梁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一些先进的桥梁防撞预警系统利用雷达、激光等传感器,对靠近桥梁的船舶进行实时监测,当船舶航行轨迹出现异常,可能与桥梁发生碰撞时,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船舶驾驶员及时调整航向。同时,通过在桥梁墩柱上安装防护设施,如橡胶护舷、防撞浮筒等,可有效减轻船舶碰撞对桥梁造成的损害。在桥梁检测方面,除了传统的外观检测、无损检测等方法外,新兴的基于无人机的桥梁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快速、便捷地对桥梁进行全方位检测,获取桥梁表面裂缝、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等病害信息,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对病害进行定量评估。某跨江大桥采用无人机检测技术后,检测周期从原来的数月缩短至数周,检测成本降低了 30%,且检测结果更加全面、准确。
公路数字化勘测技术为公路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成为行业新宠,搭载激光雷达设备的无人机对公路沿线进行飞行扫描,可快速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生成详细的三维地形模型,数据精度可达厘米级。在复杂地形区域的公路勘测项目中,如山区、丘陵地带,该技术优势尤为明显,能有效克服传统人工勘测的诸多困难,大幅缩短勘测周期,提高勘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在某山区公路选线项目中,运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技术,项目周期从原本依赖人工测量的数月缩短至数周,且因数据精准度提升,选线方案得到优化,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轻量化巡检技术也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公路巡检模式。借助轻量化的检测设备与便携的数据采集终端,巡检人员能够更加灵活地对公路进行日常巡检。一些轻量化的路面病害检测设备,如手持式裂缝检测仪、便携式路面平整度仪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可随时随地对路面病害进行快速检测与记录。同时,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巡检人员可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汇总与分析。在一些农村公路巡检项目中,轻量化巡检设备的应用,使巡检工作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了农村公路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的巡检难题。
路基路面勘察技术同样在不断革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探地雷达、地震波法等,在路基路面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探地雷达通过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反射波,能够清晰探测出路基路面内部的结构层厚度、空洞、裂缝等缺陷情况。地震波法则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路基路面的岩土力学性质与地质构造。这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相比传统的钻探勘察方法,具有无损、高效、探测范围广等优点,能够为路基路面设计与病害治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地质信息。在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运用探地雷达对老路路基路面进行勘察,快速查明了老路内部存在的病害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改扩建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而,这些先进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大量的公路基础设施检测数据涉及地理信息、结构安全等敏感内容,一旦泄露,将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公众利益造成严重威胁。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与标准统一问题也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市场上各类检测与管养技术产品众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困难,难以实现高效协同作业。此外,技术应用初期的投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推广先进技术面临资金压力。
在今年10月的大湾区交通创新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将针对这些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将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案例分享、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展示最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公路基础设施检测预警与智能管养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大湾区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已建成覆盖全市的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实现了对主要道路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在部分公路项目中成功应用数字化勘测、智能道路巡检等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汇聚行业智慧,推动广州乃至全国公路基础设施检测预警与智能管养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众出行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