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倒计时
[ ]

新闻中心

读懂基坑监测:守护地下工程安全的 “眼睛

在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地铁隧道纵横交错的背后,都离不开 “基坑” 这一关键工程环节 —— 它是在地面向下开挖的临时空间,为地下结构施工提供作业环境。但基坑开挖会打破原有的地层平衡,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墙体开裂甚至坍塌等风险。此时,基坑监测就成了守护工程安全的 “实时预警系统”,用数据全程监控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化,确保施工与周边建筑 “双安全”。

一、基坑监测是什么?核心目标是什么?

1. 定义:全程 “体检” 的工程哨兵

基坑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及回填的全过程中,通过专业仪器(如传感器、全站仪、测斜仪等)和技术手段,对基坑自身结构(如围护墙、支撑体系)及周边环境(如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的变形、受力、水文等指标进行持续观测、数据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的工作。

简单来说,它就像给基坑做 “动态体检”:不仅要记录数据,还要判断数据是否 “异常”,提前发现风险并干预,避免事故发生。

2. 核心目标:三大安全底线

基坑监测的最终目的不是 “记录数据”,而是 “防控风险”,核心围绕三个维度:

  • 保障基坑自身安全:防止围护墙倒塌、支撑体系失稳、坑底隆起等;

  • 保护周边环境安全:避免因基坑变形导致周边建筑物开裂、道路塌陷、地下管线断裂(如水管、燃气管);
  • 指导施工优化:通过监测数据调整开挖速度、支护时机等施工方案,比如发现变形过快时,及时放缓开挖节奏或增加临时支撑。

二、哪些项目需要做基坑监测?不是所有基坑都一样!

并非所有基坑都需 “全套监测”,监测的范围和频率需根据基坑的深度、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敏感程度来划分(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以下几类基坑是监测的重点对象:

  1. 深基坑:开挖深度≥5m,或虽<5m 但地质条件复杂(如软土、砂层)、周边有重要建筑 / 管线;
  2. 周边环境敏感的基坑:紧邻地铁隧道(距离≤2 倍隧道直径)、老旧居民区(房龄≥30 年)、重要市政管线(如高压电缆、燃气管);
  3. 特殊地质基坑:位于软土区、岩溶区、采空区等易发生地层变形的区域;
  4. 大型基坑:开挖面积≥10000㎡,或长度≥100m 的长条状基坑(如地铁车站基坑)。

三、基坑监测测什么?两大监测体系 + 12 项核心指标

基坑监测的内容可分为 “基坑本体监测” 和 “周边环境监测” 两大类,每类包含多项关键指标,需根据工程实际选择监测项目。


(一)基坑本体监测:盯着 “基坑自己”

重点监控基坑结构的稳定性,防止自身失稳坍塌,核心指标有 6 项: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工具 / 方法
1. 围护墙(桩)变形 水平位移(左右偏移)、竖向位移(上下沉降 / 隆起) 全站仪(水平位移)、水准仪(竖向位移)
2.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围护墙内部不同深度的水平变形(判断是否有深层裂缝或滑移) 测斜仪(钻孔埋设测斜管,每 0.5m 读数)
3. 支撑体系内力 钢支撑 / 混凝土支撑的轴力、弯矩(判断支撑是否超载,防止断裂) 轴力计(贴在钢支撑上)、应变计
4. 坑底隆起(回弹) 基坑开挖后,因卸荷导致坑底土体向上隆起(可能顶裂底板) 回弹标(预先埋在坑底,用水准仪测量)
5. 基坑水位 坑内水位(防止积水影响施工)、坑外水位(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管涌) 水位计(自动监测,实时传输数据)
6. 围护墙接缝位移 相邻围护桩 / 墙之间的缝隙开合度(防止漏水、漏砂) 裂缝计(贴在接缝处)

(二)周边环境监测:盯着 “基坑邻居”

重点监控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道路、管线的影响,避免 “殃及池鱼”,核心指标有 6 项: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工具 / 方法
1. 周边建筑物变形 建筑物的沉降(不均匀沉降易导致墙体开裂)、倾斜(整体歪倒风险) 水准仪(沉降)、全站仪(倾斜)
2. 建筑物裂缝 已有裂缝的宽度、长度变化,及新增裂缝(判断建筑受损程度) 裂缝宽度仪(精度 0.01mm)
3. 周边道路变形 道路沉降、隆起、裂缝(防止路面塌陷影响交通) 水准仪、裂缝仪,结合车载移动监测
4. 地下管线变形 给水管、燃气管、电缆管的竖向沉降 / 水平位移(防止管线断裂泄漏) 管线沉降标(埋在管线上方)、全站仪
5. 周边地表沉降 基坑外侧地表的沉降(判断是否有 “降水漏斗” 或水土流失) 水准仪(布设沉降观测点,间距 10-20m)
6. 周边地层深层位移 基坑外侧深层土体的水平位移(判断是否有深层滑移,威胁远处建筑) 深层测斜仪(埋设在土体中)

四、基坑监测怎么测?4 步标准化流程

基坑监测不是 “随机观测”,而是遵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从前期准备到数据预警,每个环节都需专业操作:

1. 监测方案设计(施工前)

  • 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基坑设计图纸,确定监测范围(一般为基坑开挖深度的 1-2 倍范围)、监测项目、观测点布设位置;
  • 设定预警值(核心!):根据规范和周边环境,确定每个指标的 “安全上限”,分为 “黄色预警(接近上限)”“橙色预警(达到上限)”“红色预警(超过上限)” 三级;
  • 选择监测设备:静态监测(如全站仪、水准仪)用于高精度变形,动态监测(如自动化传感器、GNSS)用于实时数据传输。

2. 观测点埋设(开挖前)

  • 在基坑围护墙、周边建筑、道路、管线上提前埋设观测点(如沉降标、测斜管),确保观测点稳固且不受施工干扰;
  • 对所有观测点进行 “初始观测”(至少 2 次),获取施工前的基准数据 —— 后续监测数据都需与基准值对比,才能判断是否变形。

3. 过程监测(开挖至回填)


  • 按 “随开挖、随监测” 原则,根据开挖深度调整监测频率:开挖初期每 1-3 天 1 次,开挖至坑底后每天 1 次,变形稳定后可延长至每周 1 次;
  • 数据采集:人工观测需记录天气、施工工况(如当天开挖深度、是否降水),自动化监测需实时检查数据完整性,避免设备故障导致数据缺失;
  • 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如温度、气压对测量的影响),计算变形量、变形速率(如每天沉降多少毫米)。

4. 数据预警与报告

  • 若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立即启动预警流程:黄色预警需通知施工方调整方案,橙色预警需暂停部分施工,红色预警需全面停工并采取应急措施(如回填基坑、增加临时支撑);
  • 定期出具监测报告:周报、月报需包含监测数据图表、变形趋势分析、是否预警等内容,为业主、监理、施工方提供决策依据。

五、基坑监测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1. 观测点被破坏:施工中常因机械碰撞导致观测点丢失,需提前做好防护(如用护栏围住观测点),丢失后需及时补设并重新获取基准值;
  2. 数据误差过大:雨天、大风天会影响全站仪、水准仪的测量精度,需避开恶劣天气观测;若不同设备测量结果差异大,需重新校准仪器;
  3. 预警响应不及时:部分项目存在 “重数据、轻预警” 问题,需建立 “监测 - 分析 - 预警 - 处置” 闭环机制,确保预警信息 1 小时内传达至相关方;
  4. 忽视长期监测:基坑回填后仍需监测 1-3 个月,因为土体固结可能导致后期沉降(如周边建筑在回填后仍可能缓慢沉降)。

六、基坑监测的技术趋势:从 “人工” 到 “智能”

随着技术发展,基坑监测正逐步向 “自动化、智能化” 升级:

  • 自动化监测:通过物联网(IoT)连接传感器,实现 24 小时实时数据传输,无需人工现场采集,减少人为误差;
  • BIM + 监测融合:将监测数据导入 BIM 模型,直观展示基坑变形的 3D 效果,方便直观判断风险区域;
  • AI 预警: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监测数据,提前预测变形趋势,实现 “主动预警” 而非 “被动响应”;
  • 无人机巡检: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LiDAR),快速获取基坑周边地表的三维变形数据,尤其适合大型基坑的大范围监测。

结语:基坑监测是 “安全成本”,不是 “额外开支”

很多人认为基坑监测 “增加成本”,但实际上,一次基坑坍塌事故的损失(如周边建筑倒塌、管线泄漏、工期延误)往往是监测费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基坑监测的本质,是用 “数据化守护” 替代 “经验判断”,让地下工程的风险看得见、可控制。

未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入(如深层地铁、地下综合体),基坑监测的技术要求会更高,但其 “安全屏障” 的作用也将愈发重要 —— 毕竟,每一个稳固的地下结构,都离不开监测数据的默默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