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倒计时
[ ]

新闻中心

交通工程安全保障痛点:边坡基坑监测 “四新技术” 面临智能协同、工艺适配双重瓶颈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超级工程密集推进的背景下,边坡基坑监测作为交通工程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正加速拥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然而记者调研发现,尽管 “四新技术” 已实现实验室层面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深陷智能协同不畅、工艺适配不足的双重瓶颈,成为制约工程安全升级的突出痛点。

智能协同壁垒:数据割裂让 “高科技监测” 形同虚设

“卫星遥感显示边坡位移 0.3 毫米,地面渗压计却测出水位骤升 0.6 米,两套数据各说各话,根本判断不了风险!” 珠三角某高速公路项目监测负责人李工程师的抱怨,道出了行业普遍困境。智能协同不足已成为四新技术落地的首要梗阻,具体呈现两大症结:
数据标准 “各自为战” 导致融合失灵。当前 GNSS 位移监测仪、渗压计、倾角传感器等设备分别采用 TCP/IP、LoRa、4G 等不同传输协议,加之施工、监理、应急等多部门数据管理权限分离,跨主体协调成本极高。某沿海高速边坡项目曾出现尴尬一幕:GNSS 数据显示 “位移正常”,但未接入应急平台的孔隙水压力数据已濒临预警阈值,最终因数据割裂错失风险处置窗口期。这种 “监测孤岛” 现象在山区交通工程中尤为突出,据行业统计,约 60% 的边坡隐患漏报与数据协同不足直接相关。
感知体系 “重表轻里” 造成预警滞后。相较于实验室中完善的监测链条,现场应用常出现参数缺失问题。粤西岩质边坡项目中,多数智能监测系统仅聚焦地表位移,却忽略了岩爆、裂隙水压力等关键指标,2024 年某项目因此未能提前预警边坡渗水失稳事故。而四川路桥研发的 “空天地一体” 系统虽实现卫星、地面、空中多维度感知,但这类技术因协同成本过高,在中小型交通工程中普及率不足 15%。

工艺适配鸿沟:设备 “水土不服” 难抵复杂工况

如果说智能协同是 “软件难题”,工艺适配则是 “硬件梗阻”。交通工程多处于多雨高湿、电磁干扰强的复杂环境,四新技术常出现 “实验室达标、现场失效” 的窘境。
环境耐受性与施工需求脱节问题突出。大湾区多雨气候让设备频繁 “罢工”,某高速边坡项目的无线渗压计因受潮短路,平均寿命仅 4-6 个月,远低于 1 年设计标准。而在交通繁忙路段,GNSS 设备受过往车辆电磁干扰,数据漂移误差超 5 毫米,远超≤2 毫米的预警精度要求。更棘手的是爆破施工场景,普通监测设备因缺乏抗振防护,数据失真率常突破 30%,倒逼施工方仍依赖人工巡检。
新旧技术衔接成本成为 “拦路虎”。推广新型微震监测工艺需配套高频数据采集仪,但现有设备多仅支持 30 分钟一次采样,无法满足 10 分钟级别的监测需求。设备升级则面临高昂成本:传统测斜仪升级为自动化设备需单台 2 万元,一个边坡项目仅设备更新就要投入 20-40 万元,中小监测企业难以承受。更严峻的是技能断层,无人机巡检、三维激光扫描等新设备需要专业数据处理能力,现有人员培训周期长达 3-4 个月,导致新技术 “没人会用”。

破局路径: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需双向发力

面对双重瓶颈,行业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将于明年举办的大湾区边坡基坑监测技术展上,届时针对性破局方案已初露端倪:耐候设备通过模拟台风暴雨测试,寿命可延长至 2 年以上;多源数据融合盒能将 GNSS 与渗压计数据联动分析,预警响应速度提升 2 小时;抗振监测套件可将爆破场景数据失真率控制在 5% 以内。


“破解瓶颈的核心在于让技术适配场景,而非让场景迁就技术。” 业内专家指出,需从三方面发力: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监测参数标准化;借鉴港珠澳大桥经验,开发地域定制化设备,如针对珠三角软土基坑的高频采样传感器;设立专项补贴覆盖设备升级与人员培训成本。唯有如此,才能让四新技术真正筑牢交通工程的安全防线。